以下文章来源于CCTV4 ,作者鲁健访谈
就在本周叁,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开票”,商业首航日期定在2024年1月1日,将从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启航。
那么,建造一艘大型邮轮到底有多难?
它由2500万个零部件组成,是颁919大飞机零件总数的5倍,复兴号高铁的13倍。全长323.6米,相当于一座埃菲尔铁塔横在海面。铺设线缆总长度,约等于上海到拉萨的距离。
6万张图纸历时4年,将近2280万设计与建造工时。这一系列数字凝聚着几代中国造船人的勇于开拓和不懈努力。
中国此番实现国产大型邮轮“零”的突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宛如“海上城市”的“爱达·魔都号”是如何做到既安全又舒适的?
中国造船人在建造大型邮轮过程中创造积累了哪些中国经验?
陈刚作为国产首艘大型邮轮总设计师,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总经理,在解开这些问号的同时,也道出了中国现代船舶工业的未来之路。
陈刚说,创新无止境,中国造船人不会就此躺在功劳簿上,发展产业集群并完善配套链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零”的突破 难在哪里?
“从整体上来讲,邮轮和大飞机很像。颁919的发展模式叫做‘1+10’,即1家总装加上10家供应商。‘爱达·魔都号’是‘1+101’。最头疼的事情是要把这么多供应商和船厂协同起来,我们每天都需要面对这件事。”
其中,在设计和建造环节,重量控制是“爱达·魔都号”的关键。
陈刚透露,“爱达·魔都号”有8000多张薄板,厚度从4.5毫米到8毫米,而其他货船的钢板都在20多毫米以上。“薄板要尽量减少焊接变形,如果焊接的变形是波浪形的,就意味着需要更多水泥、树脂,重量控制就要出问题了。”
在为“爱达·魔都号”专门成立的薄板车间中,船厂工人和智能机器人“精心呵护”着每一块薄板,通过智能化手段、自动化控制将误差减到最小,同时工作效率极大提升。例如,激光拼板的焊接效率是以前焊接方法的5倍左右,总人数30人,而常规的生产线至少要投入100人。
陈刚认为,“爱达·魔都号”本土化的建造过程,不仅对未来的产物有好处,对国内整个造船工业生产高规格、高标准的薄板也有非常大的好处。
“我们要当‘链长’,必须要承担很多责任。目前该车间在软件建设等方面持续投入,随着未来智能化的进一步升级,人工参与度会更小。我们希望把这个生产线打造成第一条全智能的、‘灯塔工厂’式的智能线。”
“海上城市”为何能既安全又舒适?
大型邮轮在海上航行可能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什么?有什么应对措施?如何让它更加安全?这些都考验着设计师和建造者。
“第一大风险,航行在海上,可能会因为某个部位破损造成进水。这艘船在多点布置了进水传感器。船上有一个安全中心,所有的报警集中在此,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一旦发现有进水的情况,安全中心会马上响应进行切断;第二大风险是着火,而我们的机舱里有二氧化碳灭火系统,机舱以上有水雾系统。”
陈刚说,如果风险再进一步扩大,整艘船就变成一艘救生艇,当代的邮轮设计已经不可能再发生泰坦尼克号的事故。
除了邮轮建造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之外,陈刚和他的团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也下足了功夫,让游客得以在船上获得极佳的体验感。
通过预报技术的设计,房舱的噪音指标低于42分贝;考虑到风浪中可能会出现游客晕船的情况,邮轮中部两侧安装了“减摇鳍”,减少了船舶88%的摇晃;“爱达·魔都号”还配备了9个餐厅,一共可以容纳1500多人同时就餐,其中包括极具中国特色的“火锅店”;船上有基本医疗设施为游客提供健康保障,购物场所以及水上乐园、健身房、剧院、球场等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可以说,“爱达·魔都号”就是一座安全又舒适的“海上城市”!
中国造船人拒绝“躺平”!
中国造船工业从散货船开始突破,一步步成长,船型不断多元化。陈刚说,“爱达·魔都号”是中国船舶工业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不断形成的能力的一次集中释放,而它建造的终极目标,是要形成一个全流程的能力。
“从这个项目一开始,我就思考一个问题,项目一做完,外高桥造船能够留下什么?人永远是会流动的,不能因为人流动了,就把所形成的知识带走了。”
在建造工程推进的同时,陈刚和团队也在推进知识管理,形成标准,并有意识地探索如何把这些标准植入到设计系统中。这一次,中国造船人留下的是一个邮轮设计工程管理团队,一套标准和体系,一套数字化管控平台。
回望中国现代船舶工业,从1949年起步,到2023年跃升成为全球最大船东国、订单数量全球第一,74年间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无数中国造船人乘风破浪的决心与脚踏实地的付出。陈刚直言,虽然国产大型邮轮实现了“零”的突破,但中国战略联盟式的产业集群和配套产业链还需要继续完善发展,这也是中国造船人未来努力的方向。
70后的陈刚说,自己是幸运的一代,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赶上40后造船人职业生涯的末段,接受他们的传帮带,而后在50后造船人的严格管理、培养下成长,慢慢接过接力棒。
“我们这一代中国造船人的职责,就是把很多经验通过知识管理的手段固化下来,把个人的知识变成公司的资产,把接力棒交到80后手上,把中国造船工业不断做大做强。”
| 来 源:CCTV4微信公众号
| 责 编:方 浩
| 校 对:宁湘舒
| 审 核:项 丽/甘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