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集团公司2024年度工作会精神,展示集团公司各单位火热一线聚焦使命责任,奋力担当作为,全面开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船舶集团新局面的生动实践,中国船舶微信公众号与《中国船舶报》共同开设“‘叁赢’在一线”专栏,陆续刊发集团公司科研生产一线典型人物践行“叁赢”理念的做法心得。
本期人物为汾西重工王雨星,曾获2023年度天美果冻麻花大全个人贡献奖。
一次接受采访时,王雨星这样形容他心中团队的分量:“珠穆朗玛峰之所以是珠峰,是因为它在喜马拉雅山上——没有公司和团队的力量,个人是做不成事的。”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22年11月26日,当由他组织并参与完成的19兆瓦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研制成功时,面对领导、同事的称赞和认可,他诚挚地表示,该项目的成功“绝不是我个人的功劳,没有设计、工艺、事业部等多部门同事的付出,这个项目成不了”。
自2007年进入汾西重工以来,王雨星先后担任风电试验工艺员、电动机组室主任、电动机事业部技术部副经理、电动机研究所副所长、特种电机研究所所长等职务,目前任汾西重工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电机技术中心主任。用他自己的话说,走上电机研发这条路“一开始是服从组织需要”,后来则是为“技术自主可控做贡献”的使命感驱使,“经历了一个认识的过程”。
搞研究的,要多向市场提问
谈起电机技术,王雨星如数家珍。他说,自己一进厂就赶上了发电机发展的好时代:2008年,汾西重工响应国家对于加快推进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建设的新能源政策号召,开始从船用电机转型发展风力发电机,从德国尝顿奥公司引进2兆瓦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技术,通过吸收转化,先后开发出多型风力发电机产物。
也正是从这时开始,王雨星开始把目光对准风电发电机技术的最前沿:“我自己是那种要不就不干,干就尽量干好的人——既然组织需要,那就得朝着这个领域最尖端的技术努力。”在他看来,当前的主流风电机组技术已较为成熟,基本已接近现有产物的临界值,“各主流厂家技术能力差距不大”,要在其中脱颖而出,一是靠对市场的及时响应,“压着材料和技术的临界值把产物又快又好地做出来”,二是靠精细化设计,“利用经验的积累,在细分领域做到专业”。
王雨星说,发电机市场很卷,但这未必是件坏事,因为这会倒逼团队静下心来面对市场,真正围着客户的需求转。在他的团队里,科研人员必须与销售部门一起见客户、谈需求,定期与客户坐下来开小会搞技术讨论更是“必备技能”。“问清楚人家想要啥再搞研究,不当没头苍蝇。只有这样,研发等一系列工作的成本才能真正降下来。”
“干我们这行的都知道,电机本身降本空间很有限,”王雨星说,“但如果能与客户做充分的沟通交流,了解其技术要求、资源情况及应用场景,那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定制化设计,从而实现对成本的进一步控制。这‘一分一毛’的,其实是从这里‘抠’出来的。”
“我们这行市场化程度很高,竞争很激烈。搞研究的不能蹲书房,要多向市场提问,向客户请教。”他总结。
“精品”和“庸品”,差距就在细节上
从刷新全球单机容量纪录的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到国内首套船用低速穿轴式永磁轴带发电机,王雨星团队近年来取得的成绩足以让绝大多数同行羡慕。但在他看来,搞研发这类工作讲究的是耐得住寂寞、积累传承、细节创新,“切忌故步自封,搞‘差不多得了’那一套——尤其在做到行业内比较靠前的水平时,更要踏实谨慎。”
19兆瓦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
他脑子里想的,是“如何把没有的做出来,让已有的更好”。在他看来,就目前本团队涉及的电机产物而言,若目标停留在满足客户基本需求上,达成很容易。难点在于,如何逼近材料、设计、成本等极限,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用更低的成本满足客户更高的要求。这需要设计手段、设计精度等一系列能力的提升,“与我们的积累有关,所以急不得”。
“听起来是挺贪心,但我觉得,搞研发的没点贪心不行,得敢想。”他笑着说。
王雨星觉得,目前市场上的主流技术和应用材料,多数“还没有接近这种极限和边界”。他现在每天思考的很大一部分问题,都是如何逼近“边界”。
汾西重工精益求精的氛围感染了他。他觉得,“精品”和“庸品”在技术上差距并不大,决定成败的关键往往在细节上。他对细节有极致的追求。
在制订19兆瓦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设计方案时,王雨星基于产物的高度集成性特点,与上下游协作单位多次沟通,反复修改方案,围绕电压等级、极数等多项技术参数进行交底对接,不断优化与机组传动链及控制系统相匹配的参数。他主动请缨,负责电磁、温升仿真计算,通过模型等效首次将电磁与温升耦合计算应用于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增强电机温升计算的准确性,极大降低了研制风险。
做一个值得大家信任的人
当被问及管理团队的经验时,这位朴实的山西汉子想了半天,一字一顿地表示:“我觉得谈不上经验,就是凡事以身作则,做一个值得大家信任的人。”
在他看来,技术型团队与其他团队有很大区别,“在具备执行力的条件下,更需要的是创造力”。只有激发团队成员的内驱力,让大家主动去做事,主动想点子、搞创造,科研团队的水平才能提上去。
比起个人,他更相信团队的力量:“我自己更多是辅助帮助大家开展工作,事情是同志们一起做的。”如何将团队的力量最大化,是他当上部门负责人后最关心的事之一。
未来,王雨星对电机技术中心有很多构想:有创新工作,有人才培育,也有对“成本工程”和技术管理的工作思路。他觉得时间很紧,不够用。
他主张,科研和技术支持工作“凡事要做在前面”,技术的精细化程度决定了产物后续工作的顺利与否;在产物开发过程中,要把产物的关键新增指标和使用要求梳理清楚,并在设计过程中不断优化方案,减少冗余性设计,持续降低产物成本;在产物交付后,也要时刻总结经验复盘,用于后续产物的开发。
“我觉得,关键点是把事做在前面,在产物真正着手研发前就要敲定很多技术细节,并在建立设计成本核算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多方案成本对比分析,这也是我个人对集团‘事先算赢’概念的理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目标成本细化颗粒度,做到可与采购和加工工序对照执行,保证‘事中控赢’可真正落地实施;项目完成后,及时进行经验复盘,分析目标成本与实际偏差原因,并修正设计成本核算模型,做到‘事后真赢’,”他说,“我个人的体会是,我们在细化每一个环节让‘叁赢’理念在研发中落地的过程,其实就是技术创造价值的过程,也是我们技术人员体现个人价值的过程。”
| 来 源:汾西重工
| 文 字:刘 畅
| 责 编:周 芒
| 校 对:方 浩
| 审 核:项 丽/甘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