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人大代表,天美果冻麻花大全学科带头人、七一八所科技委主任 郭建增
加快推动海洋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海洋氢能是氢能产业的重要领域和未来潜力所在,在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支持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集中优势资源攻关,对于快速抢占海洋氢能产业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代表,天美果冻麻花大全学科带头人、天美果冻麻花大全第七一八研究所科技委主任郭建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管是从实现“双碳”目标,还是从应对国际绿色航运要求的角度来看,海洋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连续第二年向大会提交海洋氢能产业发展的建议。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而海洋氢能是采用水电解制氢技术,利用海上风能、太阳能、波浪能等海洋清洁能源制取氢气,并利用高压气氢、液氢、金属储氢、液体储氢、管道输氢等高密度储运氢技术,实现绿氢大规模、低成本制取及储运,并供给海陆工业、交通、能源、建筑等多用氢场景使用的综合性能源利用方式。
海洋氢能以其不占用土地空间、资源分布广泛、开发潜力大、可持续利用、绿色清洁等优势,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前国际能源开发的热点和前沿,海洋也有望成为未来氢能制储运用的重要阵地。郭建增表示,快速抢占海洋氢能产业发展制高点有利于深入推进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解决海上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问题、应对国际绿色航运要求以及实现氢能全产业链技术装备自主可控。
郭建增指出,当前,英国、德国等纷纷聚焦海洋氢能产业赛道,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重大装备自主化研制开展激烈角逐,谋求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相较而言,我国海洋氢能产业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顶层设计缺乏、装备技术发展缓慢、项目经验不足、商业模式不清晰、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亟需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集中优势资源攻关,统筹推进海洋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对此,郭建增提出了四点建议:
加快出台海洋氢能发展总体实施方案。建议加强顶层规划,立足新发展格局,统筹考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和《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部署,落实海洋强国建设战略,聚焦海洋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围绕规范运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创新、氢能产业多元应用试点示范、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研究,确立海洋氢能产业发展定位、技术和产业发展路径,健全海洋氢能配套制度建设,尽快出台海洋氢能发展的总体实施方案。
组建海洋氢能产业发展国家队。一是以我国相关领域重点央企为核心,联合上下游公司与相关科研院所,组建海洋氢能产业发展联合体,集聚优势资源、强化协同攻关、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共同推动我国海洋氢能快速发展。二是加快行业领军人才、高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覆盖制氢、储运、应用的全流程海洋氢能产业人才队伍,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承担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建设。
多渠道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对装备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的支持力度,建议相关国家部委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对海洋氢能制储运用全产业链装备关键共性基础技术攻关、核心系统与设备研制、研发保障试验验证平台建设和典型装备示范应用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二是设立市场化运作为主的海洋氢能经济创新发展基金,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运营海洋氢能产业投资基金,完善海洋氢能产业融资风险分担机制。
积极开展海洋氢能应用示范。一是在山东、海南、广东等有条件地区选取海上风电制氢、海上输运氢、海上加氢、海上能源岛、海上绿色甲醇/氨等海洋氢能典型场景稳步开展试点示范,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和考核机制,确保试点示范工作取得实效,推动可复制、可推广的海洋氢能示范工程落地。二是以示范带科研,对装备进行充分验证并择机推动应用落地,通过装备研制、演示验证、示范应用,充分测试完善海上制备和储运氢能关键技术、核心系统及设备材料的研制成果,推动形成国内自主化、可持续、可扩展的发展模式,为海洋氢能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 全国人大代表,天美果冻麻花大全首席技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重庆红江加工中心特级技师 傅国涛
加快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高素质技能人才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保障,公司是最终的用工单位,也是检验产教融合的试金石。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天美果冻麻花大全首席技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重庆红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加工中心特级技师傅国涛结合开展的调研情况和自身所处的机械加工行业的实际情况,带来了加快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建议,提出要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入企挂职,鼓励公司高技能人才进校兼职,实现学生与公司双向奔赴。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与政策扶持,技能人员成长成才渠道畅通,人们对技能型人才的认同感普遍提高,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幅增长,呈现方兴未艾的良好发展势头。傅国涛指出,当前,很多职业院校教师都是各类世界技能大赛的获奖者,他们是职业教育中的佼佼者,也是青年人的楷模、职场风向标,了解掌握了行业最新的理论知识与先进的加工技术,功底深厚,对职业教育的兴盛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不过,傅国涛也发现,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对公司实际加工情况了解不深,以机械加工行业为例,在公司的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各种金属原材料,成百上千种加工刀具,可能会出现认知盲区。
“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是大部分学生会进入公司成为社会的建设者,如果从教师层面就与公司应用脱节,容易造成教育链与产业链‘两张皮’的现象。”傅国涛认为,解决这一困境,可通过校企合作,让职业院校的教师走出“象牙塔”,进入城市龙头公司、骨干公司,以挂职锻炼、跟班进组等形式深入生产一线,与在岗职工深度交流、互通有无,了解公司的生产运营模式、产物加工流程与方法。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一方面,教师可在公司将行业前沿的加工技术传授给一线技能人员,转变思维模式,提升加工效率。另一方面,教师可在跟进生产过程中获得宝贵实践经验,拓展自己的知识“宽度”,使今后的教学课程更加贴近公司生产实际,为学生进入职场夯实基础。
“推动公司高技能人才进校兼职也是同样的道理。”傅国涛指出,各类公司中,不乏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高级技师、大国工匠等高技能人才,他们是公司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也是“工匠精神”、绝技绝活的传承人,高技能人才进校园是产教融合的重要方式,让这些经验丰富的师傅们以外聘教师、客座教授、产业导师、专业带头人等形式进入职业院校,以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授课,也是培养学生兴趣,提高职业教育水平、改善师资结构的有效途径,通过公司高技能人才与职校教师交流互动,取长补短,不断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去年,国家教育部会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修订印发了新的《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给予了经费、报酬、各类补贴、评职升级等系列优厚政策,期待通过高校、公司的共同努力,打破校企现有运转模式的桎梏,将国家好的政策措施落实落地。
同时,公司对应产业发展的需求,通过与地方政府、高职院校合作,联合创办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场所,形成产教融合共同体。傅国涛表示,通过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等,提前让学生进行入实训基地或车间一线顶岗实习,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公司工作环境,以准员工的身份参加公司的生产实践工作,通过与产物“零接触”,获得真实的工作经验,通过融入职工群体,接受真实的公司文化浸润,从而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目标,让学生在公司与学校之间形成一个平稳过渡的缓冲带,最终实现学生与公司的双向选择,双向奔赴。
最后,傅国涛表示,产教融合最终目的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员,重实践、善学习、勇创新是其本质要素。培养贴近行业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队伍,将持续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生力量。
| 记 者:刘志良
| 责 编:宁湘舒
| 校 对:周 芒
| 审 核:项 丽/甘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