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果冻麻花大全

邮箱登录: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集团新闻 →&苍产蝉辫;正文
两会船音|刘征代表:让船舶工业遗产在传承中焕发生机
来源:天美果冻麻花大全     日期:2022-03-08    字体:【大】【中】【小】

  我国船舶工业遗产特色鲜明、代表性强,是现代工业文化的缩影,也见证了党中央领导、支持和关怀我国船舶工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光辉历程。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天美果冻麻花大全大船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征带来了加强船舶类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建议,提出要加快船舶类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顶层规划,推动建立船舶工业遗产保护体系,加大专项资金投入与专业人才保障。

  船舶工业是现代工业的缩影,船舶工业发展史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非常高的结合度。作为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源地,船舶工业遗产分布广、种类多、价值高,在工业文化中富有代表性、典型性,在船舶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生产设备、档案记录、工艺流程等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再开发与再利用价值。例如,江南造船原址部分建筑和设备设施是对中国近现代工业的诠释,见证了中国近代以来造船工业的发展历程;广州黄埔造船厂(柯拜船坞)是外国人在华开设的第一个造船坞、中国近代第一座石船坞;渤船集团和七一九所老建筑是核潜艇精神的发源地;七〇一所和大船船坞则是航母精神的弘扬地。

  截至2021年11月,我国已组织五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名单评选,共12处造船遗址入选(第一、二、四、五批涉及船舶类)。其中,第一批5家,分别为柯拜船坞(现为广州黄埔造船厂厂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含求新机器造船厂)、福州船政(现为马尾船厂厂区及船政文化园区)、大沽船坞(现为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纪念馆)、旅顺船坞(现为辽南船厂);第二批4家,分别为董家渡船坞、上海船厂、大连造船厂、广南船坞;第四批2家,分别为大连造船厂修船南坞、福建省福州马尾区的福建船政;第五批1家,为上海船厂造机车间。刘征表示,我国船舶行业的12处造船遗址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在落实保护责任、探索遗产利用、挖掘文化价值、扩大品牌宣传等方面得到了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不过,总体来看,我国船舶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研究解决,一是船舶工业遗产保护不够,对船舶工业遗产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再加上土地利用、异地搬迁等客观因素影响,很多宝贵的船舶类工业建筑、设备设施没有得到很好地处置与保护;二是船舶工业遗产管理不善,对船舶工业遗产的管理没有形成有效的工作体系,未做到合理的分级分类管理,缺少专项保护办法、专项经费支持与专业人才队伍,对外开放及工业文化宣传推广不足,保护及再开发工作不到位;叁是船舶工业遗产开发不利,对于关键性、最有代表意义的船舶工业遗产,地方的保护和开发形式多种多样,但多以开发商业地产为主,一些开发利用方式破坏了船舶工业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原性。

  刘征表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和工业文化传承发展,先后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为全社会共同保护和开发具有较高历史、科技、社会和艺术价值的工业遗存提供了优越的政策支持条件。2021年5月,《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通过五年努力,初步形成分级分类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体系和分行业分区域的工业博物馆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工业文化特色的旅游示范基地和精品路线,建立一批工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推动形成工业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针对今后加强船舶类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刘征提出了叁点建议:

  一是加快顶层规划,形成中央、地方与相关公司联动机制。将船舶工业遗产纳入国家与地方发展的建设规划,明确相关遗址在公司与地方间的产权归属问题。推动遗址所在地城市予以一定的保护利用政策支持,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和历史传承,推动船舶工业遗产融入城市发展格局,保持功能协调、风格统一,最大限度保留利用船舶工业遗产。

  二是全面调研摸底,推动建立船舶工业遗产保护体系。全面开展现有船舶工业遗产的调研评估工作,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分级分类认定,形成船舶工业文化遗产名单,推动船舶工业遗产纳入国家文物保护体系,筹划建设国家级、省级、市地级的船舶工业博物馆,填补国内船舶工业博物馆空白。推动中央、地方政府、相关船舶公司和开发商,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数字化、可视化、互动化、智能化新型船舶工业博物馆。

  叁是加大专项资金投入与专业人才保障。建议财政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加大预算投入,为船舶类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稳定、充足的资金保障。同时,积极培养专业人才,并引导、鼓励和支持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类人员对船舶类工业遗产进行挖掘、品牌打造、文化产物开发。研究推动船舶工业遗产保护开发融入所在地区的党史学习教育,加强品牌宣传推广。


| 记   者:刘志良
| 责   编:高红梅
| 校   对:周   芒
| 审   核:项   丽/甘丰录